在企業經營發展的過程中,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這些制度可區分為多個子系統,彼此環環相扣、互為支撐。
本文將說明「人事管理制度導入」的基本架構,並針對導入過程中應留意的關鍵事項進行說明。
■ 人事制度的基本構成
如同其他文章中所提及,人事制度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大構成要素:
・職等制度・・・依據職務責任程度與角色定位,設計組織內部的晉升階層與架構
・薪資制度・・・針對不同職等設定對應的薪資級距與報酬標準
・績效評核制度・・・透過量化指標評估個人或部門績效,作為管理決策依據
・評核結果反映(調薪)・・・依據評核結果進行薪資調整,建立貢獻與報酬的連結
・評核結果反映(獎金)・・・依據績效表現發放獎金,以強化激勵機制
・評核結果反映(晉升)・・・作為職等晉升與職涯發展的依據,確保晉升具備客觀性與公平性
■ 建構過程中的注意事項
在制度建置期間,經常涉及企業內部的高度敏感資訊(如薪資結構、獎金發放標準等),因此應嚴格限定參與人員範圍,以確保資訊保密性。
此外,建議企業避免全面公開薪資表或獎金基準,以防止形成過度僵化的「既得權益」觀念。保留制度的彈性,有助於企業在人事預算有限且經營環境變動下,仍能靈活因應與調整。過度透明的制度設計,反而可能在營運不確定時期成為決策上的束縛。
■ 制度導入的常見目的
根據我們實際協助企業導入制度的經驗,企業導入此類制度多半具有以下幾項目的,而其共通核心在於「在有限資源下提升人力資源的生產力」:
.透過績效評分差異化,強化對優秀人才的留任誘因
.提供關鍵職位具競爭力的薪資方案,提升招募競爭力
.改善過去無上限的薪酬制度,導入以績效為基礎的報酬機制
■ 制度導入的內部溝通方式
制度導入階段,通常會召開員工說明會向內部員工進行制度簡介與說明。在這個過程中,應根據不同身分層級調整揭露資訊的深度與範圍。
常見的員工類型區分如下:
.直屬於經營階層的高階主管
.管理部門的主管
.管理部門的非主管職員
.非管理部門的主管(如業務、生產等部門)
.非管理部門的一般職員
針對不同層級進行分眾溝通,有助於減少誤解與不安,並提升制度推動的接受度與落地率。
■ 制度運作所需的教育訓練
制度的導入僅是起點,實際落實與公平運作才是制度成功的關鍵。因此,制度推行後應同步規劃相關教育訓練,避免制度形式化,制度推行後應同步規劃相關教育訓練,
以下為兩項常見的關鍵訓練課程:
1. 評核者訓練
對象:具部屬的管理職員工
目的:降低主觀偏差,例如因「同鄉」、「同期」、「校友」等關係而產生的評核不公。藉由訓練建立一致性標準,提升評核客觀性與信賴度。
2. 目標設定訓練
對象:全體員工
目的:強化KPI與具體目標設定能力,提升定量評估的準確性,推動績效導向文化的落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