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經營所需的人事管理制度,可分為若干要素進行考量。
本次將分享「薪資制度」的概要。
重要原則在於:首先依據職務輕重設定等級(職等制度),再針對該職等制定薪資制度。
薪資制度的典型呈現形式為薪資表(※1),其透過綜覽各職等設定的薪資區間、中位數及重疊範圍而形成。
以下說明建構薪資表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(※2):
(1)薪資區間
指各職等薪資「上限值」至「下限值」的範圍。
每級薪資區間呈階梯式分布:低等級區間狹窄,高等級區間寬廣。
此設計符合「大專畢業新鮮人員工薪資大致相同,主管級以上薪資差距擴大」的原則,屬合理安排。
(2)中位數
比較各等級薪資中位數的差異值。
因高階等級中位數差值較大,相鄰等級間的中位數差連接線將呈現指數曲線上升態勢。
(3)重疊範圍
多數情況下相鄰等級薪資區間存在重疊,但重疊率並非固定。
尤其比較職責輕重差異較大的「主管級」與「非主管級」時,薪資重疊範圍略微縮小亦屬合理。
※1 薪資表示意圖
※2 薪資制定所需三要素示意圖
需特別說明,建構薪資表時掌握市場薪資行情至關重要。
雖常見主任○○元、組長○○元等數據,但職稱定義因企業而異,運用時須謹慎對照。
勞動報酬應與職責輕重相稱,多數情況下需透過職務分析制定合理薪資金額。
同時,針對實際市場薪資狀況確立企業薪資方針(偏高/偏低),並制定有助於人才招募與穩定雇用的薪資表,方能有效運用人事預算。